【世界聚看点】安溪盘活机构编制资源 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泉州网6月3日讯(记者林达鑫通讯员 吴梅珍 张雅玲)以铁观音为主的茶产业和藤铁家居工艺产业(以下简称“双铁”)是安溪的两大支柱产业。为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安溪县委编委的领导下,县委编办坚持机构编制服务中心大局工作思路,创新设立两个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理顺产业相关机构职能,“一体化”统筹,“多维度”聚才,满足“双铁”产业高速发展需求,放大特色产业品牌效应,以“小支点”撬动产业发展“大杠杆”。
建好产业“指挥部”
【资料图】
“在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积极组织下,全县茶商茶企多次走出省外、走向国际,不仅让更多爱茶人士品尝到安溪铁观音,还向世界宣传推广了铁观音茶文化,创响中国茶世界品牌。”参加完各类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国际化传播活动后,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所长何环珠不禁对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点赞。
如何下好推进“双铁”产业发展这盘“大棋”,一直是安溪县委编办所思考的问题。设立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正是该县委编办积极探索的结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机构设置,建好‘指挥部’。”县委编办主任郑紫文介绍,经充分调研后,决定在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基础上,组建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申报为相当正科级事业单位,同时创新成立安溪县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推动产业发展,不仅要“腾笼换鸟”,还要“强筋壮骨”。据悉,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设置5个内设机构,包括综合股、产业发展股、品牌发展股、科教信息股、文化宣传股;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设置3个内设机构,包括综合股、产业发展股、产业服务股,以强化产业发展基础,提高服务产业效能。
实践证明,安溪县委编办的创新举措,助推了该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安溪铁观音成茶界“双世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达1432.44亿元,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第一;藤铁工艺从一根藤发展成一个产业,安溪是全球唯一“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一张张烫金名片纷至沓来。
把好产业“方向盘”
“积极发挥统筹协调、沟通联络等职能作用,搭建起政府、商会、企业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有力助推藤铁家居工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安溪县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杰林看来,中心的设立,有效助推了藤铁家居工艺产业做大做强。
如李杰林所说,两个发展中心成立后,“双铁”产业蓬勃发展,规模持续壮大。目前,该县茶企增至5124家(规上企业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5家;家居工艺企业增至2200多家(规上企业66家)、加工点3000多个。
“发挥机构职能,关键在于明晰权责。”郑紫文介绍,明确茶业发展中心产业规划、品牌发展等8条主要职责,制定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产权保护等9条主要职责,并细化同产业管委会、有关职能部门等的职责分工,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工作机制,让产业发展焕发“倍乘效应”。
拧成发展“一股绳”,方能跑出产业“加速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双铁”职能体系建设,县委编委主要领导对整合涉茶事业单位作出重要批示。为促进涉茶机构“瘦身”与“健身”,安溪县委编办在多次调研和座谈会后,组织整合职能交叉的涉茶机构,将安溪铁观音研究院调整为隶属县茶业发展中心管理,主要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加挂“安溪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牌子,主要负责内部技术研发,茶业发展整体职能体系更为精简高效;同时明确两个发展中心承担两个产业管委会的日常事务,联动涉“铁”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凝聚产业发展的政企合力。
蓄好产业“动力源”
走进安溪县和平茶叶有限公司运营部,只见运营人员或熟练地在淘宝、天猫、抖音等平台操作,或讨论下一步运营策略。公司董事长陈和平有着15年电商经验,他告诉记者,茶叶电商发展需要一批既了解茶叶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华侨职校、陈利职校、茶业职业技术学校等正是人才的“源头活水”。
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是安溪县委编办以编育才,以才提效的重要举措之一。人才聚则产业兴。近年来,安溪县委编办用心撰写“严控总量”与“盘活存量”的双文章,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根据实际增加两个发展中心编制,实现以编聚才;同时联合华侨职校、陈利职校、茶业职业技术学校等,设置艺术设计与制作、茶叶生产与加工等特色专业,依标足额核定特色专业教师编制,根据空缺编制数量,及时招聘新教师,助推3所学校每年定向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才近500人。
内育“精兵”外引“良将”,让产业人才队伍更“强”。“积极探索以编引才新机制,增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力。”郑紫文告诉记者,不仅设置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统筹专门的事业编制,专项用于保障特色产业人才引进,加强专业人才附着,还将人才工作职责写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三定”方案,强化相关部门人才工作职责,确保人才引进、培育等工作有规可依。
“小编制”激活产业人才“蓄水池”。如今,茶乡涌现出一大批致富人才、大师工匠,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茶产业高层次人才283人、家居工艺产业高层次人才95人。
关键词: